2020年是各行各业受传染病困扰的一年,保险业也受到了巨大冲击。

在这种情况下,仍然有寿险公司赚得盆满钵满,也有公司亏得一塌糊涂。

平安人寿是全行业的盈利大户,净利润974亿,一家吃掉了全行业利润的39%。平安、国寿、太保、泰康、新华、太平、友邦、人保、阳光这9家寿险公司,赚走了全行业91%的利润,这些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。

剩下的70多家人身险公司,只能瓜分不到10%的行业利润,还有不少一直亏损的公司。渤海人寿一家,2020年,就亏损了18.6亿,受股东海航破产重整的影响,两年减值了33.8亿,这是十足的吞金兽。

那么,不管是聚宝盆还是吞金兽,人身保险公司到底是怎么盈利的呢?它的主要利润,分别来自资产端和负债端,或者说,来自资金运用和承保利润。

保险产品因为其长期性和不确定性,在定价时,需要用到大量的假设,包括各种发生率、管理费用、销售费用、投资收益等等,既然是假设,实际情况就会与假设有偏差,这种差异,就是保险公司盈亏的主要来源。

按照利润来源的具体不同,主要有利差益、死差益、费差益。投资收入是保险公司的一大主要利润点,保险资金的长期性,相对较低的成本,资金运用的稳健性,是金融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。

国内保险定价的发生率表,包括生命表、重大疾病表、意外发生率等,实际是偏保守的,因为中国的区域差异巨大,各地发展水平不同,而发生率表又是通用的,对集中在城市的商业保险来说,实际发生情况往往好于假设。

费差是体现公司运营管理水平的,保险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,压缩各种销售和运营成本,对费差益的贡献有直接作用。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,因为投入不同,费用水平差异巨大。新公司因为需要开设分支机构,搭建销售队伍,拓展市场客户,费用往往超支。

人身保险公司的经营,有点像滚雪球,因为保险产品的长期性,一旦经营步入正轨,开启了盈利周期,就会源源不断的贡献利润。人身保险公司,如果股权结构清晰,公司治理完善,经营合规稳健,股东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七八年,就会抱上金娃娃。